学术圆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中國國際經濟電視新聞網-官網
时间:2022-01-24 07:49:05
分享:






2022年01月24日05:2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一重要论述展开探讨。

  ——编  者

  

  深刻揭示历史规律  正确解答历史课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

  丰子义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中国发展进程。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正是在深刻揭示历史规律、正确解答历史课题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对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科学论证和实践。马克思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大量经验材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先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科学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力量和通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途径。在揭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马克思又在一系列著作中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并阐述“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从中国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在科学解答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得到证实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能够科学回答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比如,我们党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是我们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又如,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经验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不仅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理论的一次大发展、大飞跃,也开辟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高度、新境界。再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以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多个维度超越了现代西方环境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等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我们党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崭新的阶段,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我们党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并努力携手世界一切进步力量,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实践,将进一步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为全人类发展进步带来福祉。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充分发动群众  切实造福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

  姜迎春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人民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学说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能够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源于这一科学理论能够有效组织人民投身实践,并在实践中造福人民。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从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凝结着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理论巨著《资本论》,无不彰显鲜明的人民性。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性的认识是在人类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且是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具有内在统一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人民性和实践性从来都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不存在脱离人民性的实践性,也不存在脱离实践性的人民性。一方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使自然界从“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人民性和实践性从来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表现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一个政党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了对江山与人民关系的科学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百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始终践行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实践活动之中,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所瞩目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的实践,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由人民来评判。评判的标准就是人民的满意度,评判的具体内容就是人民的获得感,评判的结果就是民心向背。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贯彻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和实践性的重要途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完整的制度链条,包括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民主、基层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涵盖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过程的一切领域,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以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证了全体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们党创造性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当代中国得到充分贯彻。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紧跟时代步伐  保持开放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艾四林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开放和不断发展之中,以开放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在引领时代中保持开放发展。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理论从来都持开放态度,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针对把马克思思想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针对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出现的教条主义,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正因为具有鲜明开放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活力,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始终秉持开放的科学态度,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邓小平同志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我们党就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

  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胆略,谋划国内外大局,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工作,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创造性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针对发展方式粗放、供给体系质量不高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引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我们党倡导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眼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我国致力于加强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同各国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将使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

  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需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引领。同时,顺应世界发展大趋势,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理论,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活力。

  (作者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4日 09 版)